16:19
在余贲民的婚仪上,众人一边喝茶吃果点,一边高兴地谈笑着,向这对新婚夫妻祝贺。忽然,袁文才当着众人的面问毛泽东: “毛委员,哪一天喝你的喜酒呀?”
毛泽东尚在愣怔的当儿,性情爽直的大老粗王佐接话了: “毛委员,你与子珍姑娘不早些把婚事办了,还等什么呀?莫要等出事来哟! ”王佐的话,让坐在邻槊的贺子珍脸上泛出红晕。
朱德喝了几杯水酒,也跟着说起笑话:“润之,你看我和若兰两人,一个胡子,一个麻子,两人麻麻胡胡(马马虎虎)地过,蛮好的嘛。你和子珍同志是应该早日成婚,这样生活上有个照应。”
颇有儒将风度的陈毅爽朗地道:“是嘛,两悄相好,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眼下军务稍弛,泽东同志又荣任了特委书记,喜结良缘正是时候。”
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贺子珍羞得坐立不安。毛泽东感受到了战友们的真情实意,有些为难地看着贺子珍;贺子珍迎着他炽热而温情的目光,点了点头。紧挨贺子珍坐着的伍若兰一看,马上对毛泽东说:“好了,王母娘娘开了口,该你表态了。”毛泽东也是干脆之人,爽快地说:“办就办吧。不过要找一个僻静之处,免得影响太大,一切从简。”
袁文才立时作答,喜期由我和王佐老庚择定。地点嘛,就选在象山庵。行吗?”毛泽东含笑点头。众人又哄闹起来:“嚯,又有喜酒喝啰!”
毛泽东与贺子珍是怎么恋爱上的,而且到了结缘的地步,要讲清这内中情由,还有一段长话。
毛泽东是秋收起义部队进驻茅坪那天认识贺子珍的。袁文才带着农民自卫军的头领们在村口迎接毛泽东,贺子珍也在里面。袁文才对毛泽东介绍说:“她叫贺子珍,是永新县委的妇女部长,才满18岁呢!”
毛泽东眼前一亮,心中暗自惊讶,在绿林啸聚的井冈山,竟有一位气质非凡的年轻女性在欢迎他。毛泽东微笑着说:“哦,我还以为是哪位首领的‘千金’呢,想不到是党内同志!好啊,山东穆柯寨出了个女中豪杰穆桂英,井冈山也有革命的巾帼英雄哩!”
“我算什么巾帼英雄呀,以后还得要毛委员多加指教。”贺子珍含羞道。
“要得啰,大家今后在一起共事,互相指教吧! ”毛泽东诚挚地说。
初次见面,贺子珍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随后他逐渐了解到了贺子珍的情况。
贺子珍于1909年生,祖居永新烟阁乡黄竹岭,父母在县城开茶馆维持生计。16岁从县城福資中学毕业,由共产党人欧阳洛培养、介绍加人了党的组织,1927年3月担任中共永新县委常委、妇女部长。她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都是县委的成员。他们是永新著名的“贺氏三兄妹”。1927年6月,永新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土匪发动政变,将县委、县农协80多名党员、干部抓起来关进监狱。 贺子珍逃了出来,前往茅坪找到了在吉安农民运动训练班结识的袁文才,袁又联合王佐,两人率队攻夺永新县城,救出了狱中的同志。这些同志随袁文才撤到茅坪避难游击,贺子珍应邀担任 了农民自卫军的宣传队长,一直待在茅坪。
1927年1.1月初,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前委于茅坪象山庵召开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贺子珍是唯一的女性。在讨论重建各地党组织时,她提出地方党太需要军队的帮助了,能不能从部队中抽调一些干部帮助地方工作。她的提议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也使毛泽东多了一层感受:贺子珍的主张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足见她是一个有胆识有主见的女子。
象山庵会议开过不久,王佐来到茅坪,向袁文才讨教前委要给他派党代表的事。袁文才知道这位老庚不能像自己那样旗帜鲜明地站在共产党一边,而是取若即若离的态度,原因是对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不相信,认为他们在井冈山搞不长久。针对王佐的这种心思,袁文才提出了“拴住”毛泽东的主意,让毛泽东娶贺子珍。要是他做了咱们井冈山的女婿,日后对大家都有好处。” 王佐听了拍手叫好:“这主意不错,让子珍姑娘配毛泽东很合适。 毛泽东真的成了井冈山的女婿,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袁文才与王佐商定了“联姻”之计后,为着这桩事忙活起来。 袁文才被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参加前委后,他当着宛希先等人的面提出:“前委不能装在泽东同志的荷包里,要有个办公的地方,设一个秘书,可把贺子珍调来。”宛希先当即表示赞同。没过几天,贺子珍被调到了前委机关,在攀龙书院三楼办公。
工农革命军攻打遂川之前,毛泽东随部队路过茨坪,王佐请他吃饭,席间提出要给他当回“月老”,姑娘就是贺子珍。王佐赞叹道:“贺姑娘要人品有人品,要才识有才识,配你毛泽东蛮合适的。”毛泽东听出王佐的话不是在开玩笑。前委书记知道,性气豪爽的王佐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切不可在这种时候冷了他的心,故而没有正面作答,只是笑着岔开话题。
工农革命军打下新城后,毛泽东在茅坪住了一段时间,每天都来前委机关过问工作。他看过贺子珍整理的材料,觉得她的毛笔字端正娟秀。更让毛泽东惊讶的是,贺子珍对于湘赣边界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都相当了解,语言天赋也好,土籍话、客家话都讲得来。由此,毛泽东打算在去宁网、永新一些地方作一次社会调查时,请贺子珍一同去做翻译。贺姑娘落落大方地表示同意。
毛泽东带着贺子珍先后来到宁冈的乔林、新城和永新秋溪、石桥等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社会调査。期间,毛泽东发现贺子珍联系群众的能力很强,善于鼓动人心,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尤使他颇为欣赏的是,贺子珍工作起来风风火火、泼辣干练,坐下来则谈吐文雅,平日里是温柔贤惠。这种刚柔相济的女性气质,无疑是毛泽东所喜欢的。但是他只能把这种喜欢压在内心深处。
结束了两县的农村调査,毛泽东决定抽时间到象山庵去,将两地的调査记录整理出来。他要贺子珍帮助誊写。两人来到工农革命军的留守处象山庵,在后栋厢房分别住了下来。白天在观音殿一个整理文稿,一个进行誊写。毛泽东有时写累了,就停下来与贺子珍说话,有时还一同到庵外走一走。两人常在清晨或晚饭后到庵外的田头、小路上散步;或是坐在大白果树下,一边欣赏翠色千层的群山,一边轻声絮语。
相互仰慕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无拘无朿地交谈,是最好的感情交流。毛泽东与贺子珍通过对各自身世和家庭的了解,以及在 工作中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心中架起了银河鹊桥,渐渐地产生了爱恋之情。
毛泽东原本具有感情丰富的诗人气质,面对一位与自己朝夕相处、才貌俱佳的年轻女性,怎能不被贺子珍的优雅魅力所吸引呢?尽管他一再想到杨开慧,试图关闭爱恋的心扉,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慕的激情,还是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冲击着这道门槛。
同样地,贺子珍也处在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感旋涡之中。随着与毛泽东的接触增加,她对他的感情已经从同志间的友谊渐渐地升华为爱情了。毛泽东的潇洒和非凡气质,本身就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而他的坚强意志,超人的眷智和胆略,更深深地打动了贺子珍的芳心。
毛泽东越是体察到贺子珍对自己的爱慕,心里越是感到痛苦在折磨。襟怀坦荡的他坦诚地向贺子珍讲起了他的妻子杨开慧。建国后,贺子珍在上海期间,曾对嫂子李立英(贺敏学之妻) 讲到:“在井冈山,他没有欺骗我,把杨开慧及几个孩子的情况都告诉了我。
贺子珍的心被重重地撞击着。毛泽东的坦诚之言,有力地拨动着她的心弦:“他为了革命的大业,拋妻别子来到井冈山,肩上挑着千斤重的担子,生活上却没有一个体己人的照料,他是多么艰难呀!多么需要一个贴心的伴侣呀! ”然而,贺子珍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毛泽东是个以革命为己任的奇男子,也是感情至诚至深的伟丈夫,这样的人多么值得爱慕!他在湖南却有了妻室。想到这,贺子珍痛苦得眼里溢出泪水。
在象山庵的日子里,毛泽东与贺子珍萌生了纯洁的爱慕之 情,但这种感情却被一道很难逾越的屏障阻碍着,不能大步地朝前发展。毛泽东在象山庵住了 7天,把调查报告整理完毕,这就 是著名的《永新调查》。
袁文才始终关注着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感情进展,曾两次来到象山庵,美其名曰“报告工作”。他从一些迹象看出毛、贺二人是有爱慕之情的,心中感到高兴,还把这个讯息告诉了王佐。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势,在1928年3月上旬发生了变故。毛泽 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两个团开往湘南,贺子珍被留下来,没过几天又回永新去了。然而,一种难分难舍的情愫,始终萦绕在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心里。
朱毛两军会师后,毛泽东忙得不可开交,至5月4日成立了工 农革命军第四军才稍稍空闲下来。他想到了尚在永新的贺子珍, 给县委书记刘真写了信,派龙开富持信前去接人。
贺子珍回到茅坪,毛泽东见了兴奋不已,忘情地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贺子珍也满怀久别重逢的喜悦,询问毛泽东和部队去湘南的情况。
贺子珍的突然出现,引起了朱德、陈毅和许多人的好奇。他 们打听这位才貌非凡的女子是什么人,正好袁文才在场,他笑眯眯地对众人说:“她叫贺子珍,是毛委员的恋人呢。”袁文才巴不得有这个机会宣扬一下,这不正是他所欲求的么。
朱德、陈毅等人这才明白过来。再后来,他们又了解到毛、贺相恋很深,但又迟迟下不了结婚的决心,决计从中加一把火,促成他们的姻缘。这就是朱德和袁文才、王佐等人在余贲民的婚仪上催促毛泽东办喜事的由来。
5月下旬,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节。28日,在袁文才、王佐的操办下,毛泽东与贺子珍于象山庵举办了婚仪,没有什么排场, 锣鼓、鞭炮一概没有,朱德夫妻和陈毅等几十人,在后厅堂一边吃花生糖果,一边说笑。毛泽东与贺子珍还是平时的穿戴,笑容可掬地给人们散发喜糖。袁文才和王佐此时特别活跃。两个昔曰 的“山大王”的心愿,如今得以实现,毛、贺喜结良缘,他们心中大快。尤其是袁文才,在前几天召开的湘赣边界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心情更是愉悦。因此,袁、 王布置部下备办了三桌极为丰盛、能够代表井冈山美味佳肴的酒席,八荤二素一汤。根据在场的谢梅香、谢福生后来回忆,菜谱 是:红烧蛙、油焖乳狗、菜干东坡肉、粉蒸泥鳅、腊肉鳝片、米粉蒸鹅、烹蛋、酿豆腐、油炸芋头米粉丸、油炸鱼末蕨粉条、野鸡石耳汤。
新婚夫妇在象山庵住了两天,毛泽东待不住了,对妻子说, 要到永新去看看该县的分田情况,时下他记挂的是湘赣边界的土地革命。贺子珍欣然赞同。第三天吃过早饭,毛泽东给朱德写了一信,交与留守处的战士送往茅坪,然后偕同贺子珍从坝上走柏路、新城,翻越新七溪岭前去永新。
上一篇:十七、毛泽东“一大”释疑问
下一篇:十九、红色浪潮-分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