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不忘初心 :回望井冈山 > 《不忘初心:回望井冈山》 第四篇:精神 三、英雄并未远去

《不忘初心:回望井冈山》 第四篇:精神 三、英雄并未远去

2019-08-09
09 2019-08

17:22

1987年10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之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开放。

烈士陵园有几处看点:

一是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出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挂像,右侧陈列室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老红军、老干部挂像。

二是碑林。共陈列138块书法碑刻,内容分为三块: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

三是雕塑园。井冈山雕塑园坐落于陵园东侧山头,是一座以井冈山英雄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萧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 19 尊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 贺子珍等人的雕像。这些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塑造,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那些革命者们的英雄气概和风采。

还有一处独特的无字碑。这块出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无字碑,是参加井冈山斗争的开国中将谭家述自己出钱买来安放在井冈山的,以此纪念和缅怀那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们。谭将军心里清楚,由于斗争残酷、时间仓促,许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 下。尽管没留下名字,但他们确实是烈士,是无名英雄,不能忘记他们!

无字碑更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念和思考。

井冈山小井有一座烈士纪念碑,纪念埋葬在这里的130多名牺牲的红军烈士。他们是当时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和医务人员。

纪念碑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1929年1月,朱、毛率红军主力下山,湘赣敌军共18个团兵分6路,发起了对井冈山的“会剿”。

敌人大兵压境,小井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和医务人员也积极参战。不能上前线,他们就在医院削竹钉、造弹药、捡石块,送到井冈山各个哨口。

在这样的条件下,井冈山上军民同心,坚守了3天3夜。这时,敌人收买了山下的一个游民,由他带着敌人从小路绕开哨口, 趁黑夜翻过金狮面,闯进了小井村。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和医务人员被敌人包围了。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毫不畏惧,随手操起身边的拐杖、板凳、棍棒等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搏斗。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一边倒的战斗。红军医院130多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除一人因为在山边上大便没被敌人发现外,全被敌人抓获。

敌人将这130多名红军战士和医务人员押送到医院旁边的块稻田里,架起了机关枪,对红军战士和医务人员进行疯狂的拷打,逼问红军主力的去向和武器、粮食隐藏的地方。

红军战士们谁也不向敌人屈服,他们一个个手挽起手,高唱际歌,和敌人做最后一次斗争。

敌人的机关枪响了,130多名红军战士们倒在了井冈山的土地上,鲜红的血浸满了稻田。

当天夜里,小井村的群众不顾敌人“不准为红军收尸”的威胁,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烈士们掩埋。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烈士的遗骨被迁移到茨坪革命烈士纪念塔。1971年,在烈士们牺牲地建立了烈士纪念碑。

令人感慨的是,这130多名烈士,只有18人留 下了姓名,其余的成了无名烈士。他们将自己的血肉、生命乃至姓名,全部献给了这块土地,献给了中国革命。

雕塑园中有一尊何挺颖的雕像,井冈山不会忘记

何挺颖是参加秋收起义后和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的,他是一位资深的革命者。1925年初,何挺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6月,他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他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秋,何挺颖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团指导员,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何挺颖到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在干部连任班长、排长、连党代表。1927年9月,何挺颖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 第1师第1团连党代表。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后,何挺颖任第1团第3营党代表,随部到井冈山,参加了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7年12月,任第1团党代表,参与指挥所部攻占遂川、宁冈等县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县工农兵政府。

1928年3月,何挺颖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党委书记。4月,率部在酃县阻击国民党军,接应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两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 4军成立后,任第11师党代表兼第31团党代表,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的战斗。

何挺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最为耀眼的一仗,是和团长朱云卿 一道,指挥了井冈山保卫战。

1928年8月底,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敌人调集4个团的兵 力“会剿”井冈山。正率第31团第1营在山下永新、莲花一带的何挺颖和朱云卿闻讯,立即日夜兼程赶回井冈山,和留守的袁文才、王佐部一道,开始了井冈山保卫战。

面对强敌进犯,有些同志主张撤退暂避敌人锋芒;而更多的 同志认为井冈山地势险要,不利于敌大部队展开,易守难攻,又有根据地群众支持,应当守住井冈山。

何挺颖分析了这些情况后说:只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依靠有利地形和工事,就不怕守不住井冈山。只要井冈山这块根据地还保存着,井冈山这面红旗不倒,就一定能扩大我们的胜利,为 全国人民带来更大的希望。

何挺颖的讲话鼓舞了红军战士们。

在关键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何挺颖组织和动员群众配合红军作战,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并利用修好的那门著名的迫击炮,击溃了湘赣国民党军4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卫了井冈山,极大地鼓舞了红色根据地的军民。毛泽东闻讯欣然作诗西江月·井冈山》,描述的就是这次战斗。

1928年10月,何挺颖参加在宁冈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同年底,调任红4军主力第28团党代表,兼团党委书记。

1929年初,何挺颖率部随毛泽东、朱德向赣南进军,辟赣南闽西根据地。1月24日,在大雩战斗中身负重伤,在转移途经吉潭村时再遭敌袭击,不幸坠马牺牲,年仅24岁。

2006年,与何挺颖同为陕西老乡的作家陈忠实,在井冈山参观后感慨地写道:“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和毛泽东一起战斗,并成为师级首长,如若不是英年早逝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

何挺颖现在又回到了井冈山。在雕塑园里,他和昔日的战友们一道,静静地看着每天络绎不绝到这里来看望他们的人们,用他坚定的目光,向人们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雕塑园内有两位女性,伍若兰是其中之一,她也是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作为一位女性,她本来是可以走一条比较平坦的人生道路的。

1924年,伍若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读完师范,前面的道路, 应当和她的名字一样,是有兰花玫瑰的。但偏偏伍若兰有一颗正直、同情的心。她同情贫苦大众,对黑暗社会嫉恶如仇,提倡妇女解放,带头剪发放足。一步一步,她的思想从追求进步走向了接受共产主义,她的人生道路因此改变。

1926年秋,伍若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她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妇女部部长,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她编了一首歌:“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这首极富鼓动性的歌曲,唱出了穷苦农民的心声,受到大家的欢迎。

受到穷苦人欢迎的伍若兰,成为反动派的肉中刺。 1927年7月,长沙马日事变后,伍若兰遭到耒阳反动当局的悬赏通缉,但是几次危急关头,都在亲友和群众的掩护下脱险。

1928年春,伍若兰参加了湘南暴动,2月19日耒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妇女界联合会主席。 她泼辣的工作作风、出色的组织能力、广博的知识, 受到南昌起义后转战到湘南的朱德的赞赏。经县委同志介绍,伍若兰同朱德结为夫妻,并随朱德的部队上了井冈山。朱毛会师后,她担任红4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

在井冈山根据地,伍若兰带着宣传队员们写标语、编唱歌曲,宣传革命道理。为了适应斗争环境,她一个文弱女学生还苦练枪法,而且练双手打枪。她豪气不让须眉地说:“我即使右手受了伤,我的左手照样能打枪。”她参加过新七溪岭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因此,她成为井冈山上著名的“双枪女将”。

1929年1月,伍若兰随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那天驻扎在寻邬县吉潭项山,凌晨时遭敌人偷袭。伍若兰从睡梦中惊醒,她冲出屋子,手持双枪,左右弓向敌人射击,和警卫1连的战士一道,拼死掩护领导和大部队突围。

天亮时,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率红4军冲出了包围圈,而伍若兰寡不敌众,受伤被捕。

敌人得知伍若兰的身份,欣喜异常,把她押解到赣州,还电告蒋介石邀功请赏,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敌人问:“朱德、毛泽东在哪里?”伍答:“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敌人又问:“难道你不怕死吗?”伍若兰回答道:“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斗争而死最光荣!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敌人用绳子吊、压杠子、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都未能使伍若兰屈服。2月12日,伍若兰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市的卫府里。残暴的敌人还割下伍若兰的首级,挂在籍州城门示众。

伍若兰的牺牲,让朱德十分痛心,并长时间怀念她。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花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也是在这一年的3月初,朱德和夫人康克清重回浴血战斗过的井冈山,在山上住了3天,带了一盆井冈兰回北京。

是革命战争,将一位文弱的女学生,造就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是革命精神,将一株“吐秀乔林下”的兰花,锻造成为一名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

女性参加革命,真刀真枪参加战斗,这是中国革命独具特色的一个亮点。中国女性有着东方女性的温文尔雅,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让中国女性以知书达理、相夫教子为贤惠。但在封建势力占上风的传统习惯中,女性又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阶层,她们不仅在社会上要屈从于权贵,还要在家族和家庭中屈从于夫权甚至子权,甚至可以随意被卖、被送出去做妾小、当丫媛、做奴隶。这又是中国的国情。

中国妇女受压迫最深,所以当她们一旦觉悟,明白了可以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其爆发出的勇气、坚韧和惊人力量,丝毫不让须眉。

这就形成了一大批女性投身革命、成为职业革命者的中国特色。

王佐也回山了。这位“山大王”依然骑着马,威武雄壮。

他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在那个动乱年代,他看不惯军阀、土豪恶霸这样的黑暗势力,拉起一帮好汉,啸聚山林,干起了绿林好汉的事业。他和山下宁冈的好汉袁文才投缘,结成兄弟情义。他知道袁文才是个共产党,和他的交往中,多少也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

贺子珍回忆:“袁文才的队伍驻在茅坪,可以说是井冈山的山脚,王佐的队伍则驻在八面山,是井冈山的腹地,两个人一在上,一在下,有事互相照应,互相帮助。王佐性格豪爽、开朗、讲义气。他很佩服袁文才,一切都听他的指挥。袁文才投身革命,入了党,对他影响很大。通过袁文才的工作,王佐也参加了革命,把他率领的队伍改编为宁冈农民自卫军。宁冈的党组织就是通过袁文才领导,指挥王佐的队伍。刚开始时,王佐的思想不是那么稳定的,因为井冈山附近的地主武装都拉拢他,想占领井冈山这个山头。”

毛泽东的队伍要上井冈山,王佐开始有点担心,怕这支革命军吞并了自己的队伍,占了自己的地盘。但和毛泽东一接触,就像磁铁一样把他吸引过去了。毛泽东的志向之高远,哪里是来和他抢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毛泽东胸襟之宽广,容得下五湖四海,自己是太小家子气了;毛泽东是干大事的,哪里是他这个山大王所能比的?惭愧啊!

和毛泽东交谈,王佐顿觉天地之宽广。他接受了毛泽东的磁场,从一个劫富济贫的“山大王”,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贺子珍回忆:“的确,毛泽东上山后,王佐参加革命的思想稳定了,一条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半年后的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去湖南作战前,王佐在茅坪的一个破庙里入了党。他入党后,非常高兴,逢人就爱说:‘我现在也成了挂牌子(取得党员称号)的了。’对王佐的入党,毛泽东也很高兴。有一回他对王佐说:‘我们现在更加是同志了。’”

“绿林好汉”到“同志”,王佐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质的变化,一块铁矿石淬炼成了革命阵营的一块好钢。

只是,他牺牲得有点冤。他和袁文才都是在当时党内的“左”倾路线、外部的国民党军“会剿”和历史上土籍客籍矛盾等错综复杂的情况纠结缠绕下,被自己人错杀了。

很难想象,如果王佐不接受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如果毛泽东上不了井冈山,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这是一个很费脑筋的假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假设的任何一种答案,都会改变历史的轨迹,都会影响中国革命的进程,使中国革命变得更加艰难。

庆幸的是,历史只接受事实,不接受如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追认王佐和袁文才为革命烈士。1965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没有忘记当年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绿林好汉同志”,特地会见了王佐 和袁文才的妻子。一见面,毛泽东便紧紧地握住两位老人的手, 亲切地称呼她们“王嫂子” “袁嫂子”,并说:“你们的亲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有功劳的,他们为中国的革命是做出了贡献的。何挺颖、伍若兰、王佐、袁文才以及红军小井医院的伤病员和医务人员,他们都是井冈山的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出英雄的地方: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留下姓名的有15000多,没能留下姓名的有3万多。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鲜血洒落在井冈山的各个山头、哨口、小路、树丛;他们把生命留给了这块土地。每到春天清明时分,井冈山漫山遍野的杜鹃次第开放,红得似火,艳得如血,那是烈士们的鲜血所浇灌。

人民没有忘记这些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人民在茨坪建了革命先烈纪念塔和革命烈士墓,以纪念和缅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先烈们。

倒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先烈还有许多。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三件文物是烈士贺国中的遗物。贺国中是跟随彭德怀上井冈山的,彭德怀称他为“红军虎将”。第一件文物是贺国中1926年在黄埔军校时用过的一只深棕色皮箱;第二件是贺国中读书时用过的代新主义》课本,此件文物经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二级藏品;第三件是贺国中1926 年12月参加北伐时任连长的委任状,盖有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4 师司令部印章。

1927年1月,贺国中被保送到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贺国中与彭德怀、滕代远一起组织领导了平 江起义。1928年12月,贺国中跟随彭德怀来到井冈山不久,湘赣两省敌人纠集6个旅18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会剿”。

在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贺国中率领红5军第4纵队顽强坚守在井冈山桐木岭哨口,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井冈山失守后,红5军转战到赣南兴国县,贺国中率部一昼夜急行军150里,奇袭雩都城,全歼敌一个营和民团武装上千人, 活捉敌营长,缴枪400多支和大量弹药,取得了撤离井冈山以来的首次大捷。

1929年6月,贺国中率部参加攻打安福县的战斗。战斗十分激烈,贺国中靠前指挥,不幸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5岁。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斗争残酷、条件所限,红军指战员牺牲一般是就地掩埋,没有仪式。王云霖在回忆他的战友时写道:“夏瑞林是第28团第1营第3连连长,粟裕当这个连的党代表。 夏瑞林后来提了副营长。下井冈山时我跟着他走,他负了伤,那时医药困难,伤口化脓,在东固死了。他临死前,从荷包里拿出一块怀表和几十块钱,交待我‘这个怀表,送给你做个纪念吧,这几十块钱寄给我家里,寄不到的话,也送给你。’我把钱和怀表交给了党支部。我给他买了棺材,换上干净衣服,买了双新鞋, 找了一个山坡安葬了。坟墓是一个土堆,顶上放块石头,找了一块竹片子,刨刨光,写上‘夏瑞林之墓’。不要把夏瑞林忘掉了写历史的时,应该提他一笔。”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写下这些豪迈诗句的,是受李大钊直接影响而投身革命的伍中豪。

伍中豪于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加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6月,伍中豪到武汉寻找党组织,经卢德铭介绍,在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第10连连长。后随部队参加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1928年5月,朱毛会师后,伍中豪任红4军第 11师第31团副团长兼第3营营长,同年底任第31 团团长。

1929年,伍中豪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1930年3月,第3纵队扩编为红1军团第12军,伍中豪任军长,并当选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当时,他与林彪、黄公略并称“红4军三骁将”。

他写这首诗是在1929年5月。1930年,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战事吃紧,毛泽东两次写信要伍中豪组织3万人马支援前方。10月,他在率领一个排赶赴赣西南时,在安福县遭敌人伏击,不幸牺牲。

他以向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诗的诺言。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出的一幅老照片让人震动、思绪万千。

画面上,一位农民装束、看起来像是赤卫队员的人站在山坡的上方,正手持红缨枪,怒目圆睁,做刺杀状;红缨枪锋所指处一个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士兵,正挺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准备和对方搏杀。不远处,还有两个国民党军士兵正向山头攻击前进。

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这幅照片记录的是1929年1月发生井冈山八面山哨口的一场战斗。照片是从敌人档案资料中找到的,拍摄者为国民党军的随军记者。这幅照片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时第一次展出。历史资料记录的这次战斗结果,是守卫这个哨口的红军和赤卫队员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

照片画面提供的信息具有震撼力:这样一对一的拼杀总是要以一方的彻底倒下而结束;从随军记者能够近距离拍到这张照片,说明这场战斗的双方实力相差太大,胜负并无悬念;从武器装备——红缨枪与上刺刀的步枪,也可证明这一点;这位手持红缨枪的赤卫队员已经退守到山头部位,国民党军正源源不断地逼上。

胜负已无悬念。看到照片,人们会关心这位持红缨枪刺杀的赤卫队员的命运。他牺牲了?后来呢?他有家人后代吗?他的家人后代现在怎样?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悬疑:他是谁?

一切都不得而知,只能做无限遐想,而做这种遐想时,心是沉重的。

他是谁?不知道。

但人们知道,他是英雄。

所以,人们长时间怀念他、敬仰他。

在五百里井冈,牺牲的烈士有5万多,而无名英雄就有3万多。他们的鲜血洒落在根据地的山头、哨口、村庄;他们将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红色政权,献给了 革命事业。

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英雄。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雕塑园、 烈士陵园,在各个革命旧址、纪念地,在井冈山中的小路上、漫山遍野的杜鹃丛中,在众多的关于井冈山的图书中,都能和这些英雄们相遇交流。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几天后大会选举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大会闭幕的当天,举行了红军烈士纪念塔奠基仪式。 1934年2月,这座造型像一颗炮弹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建成。纪念塔的设计者钱壮飞,后来在长征途中牺牲,也成了烈士。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30日傍晚,刚闭幕的新政协会议全体代表们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58年5月,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揭幕。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曰, 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要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忘记自己的英雄。

英雄并未远去。


上一篇:《不忘初心:回望井冈山》 第四篇:精神 二、艰苦岁月

下一篇:《不忘初心:回望井冈山》 第四篇:精神 四、大山的基石 上

cache
Processed in 0.00656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