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由来已久。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以后,中国革命处在十分危急的关头。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十 分弱小,要在全国的中心城市与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相抗衡,显然是 不明智和不可能的。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在思考、在探寻一条新 的出路。就在这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分子,将马列主义普遍真 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吸取了中国历代农民领袖和“山大 王”的经验,提出了“上山”的主张,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找到一个 落脚点和新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山”思想,从现有掌握的史料看,可以追溯到 1927年5月上旬。据大革命时期在瞿秋白身边工作的羊牧之回忆: “五次大会结朿后的第二天晚上,我上楼去看秋白,觉得他消瘦了许 多,我安慰他说,该休息了。’他淡淡一笑说:‘形势紧迫啊!汪精卫 与蒋介石暗中勾结,已逐渐转向公开了,我们极有可能要被迫上梁山, 我同志要在思想上积极准备,增强党性,严守党的纪律,一切听从党的 决定。’他笑了笑又说:‘上梁山就上梁山,我出国去苏联那年,从北京 南下到济南向父亲辞别时,虽想到郓城、阳谷、梁山泊一带实地看看, 可惜没时间’。”“ 1927年5月下旬,在鲍罗廷房间里,召开了一个讨论 共产国际五月指示的会议,有鲍罗廷、瞿秋白、张太雷等参加,会上有 人举梁山泊为例,要招兵买马,与反革命进行周旋。”
“五大”是5月9日结朿的,结束后的第二天应是5月11日。这 时候,褪秋白就说要“上梁山”,可见中央高层决策集团已意识到形势 的严重性,开始酝酿这种思想。但是,这尚是个人的看法,并未形成中 央的决定,而且这种思想仅是萌芽,还处在一种朦胧状态。
最早并明确提出“上山”概念的是毛泽东。1927年6月,毛泽东 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就号召大家回到 原来的岗位,“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傘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上山可造成军亊势力的基础”。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 “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亊势力的骓础”。这次政治局常委 扩大会,主要是讨论湖南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武装应当如何对付敌 人的搜捕和屠杀问题。陈独秀在会上提出:国民党各军招兵时农会会 员和自己武装可应招加入。毛泽东却提出了“上山”的主张,认为“上 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 无办法。”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是他长期从事农运、深刻认识中国革 命斗争的长期性和叟杂性的结果。只有“上山”,才能“保存实力”,才 有办法和希望。这种上山“保存武力”、创造“基础”的思想,使毛泽东 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得到深化与升华。
“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7月20日,中共中央 (代号安中原)和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农民部(代号宗容明)发出 《中央通告农字第9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的文件,明确指出: “农民武装现时没有以‘农民自卫军’‘农军’这类名义公开存在的可能,只能在下面以三种形式之下存在卞以合法的名义存在,如'‘挨户 团’ ‘保卫团’ ‘联庄会’之类;1平时分散,秘密训练,一遇战事则随时 集中两种形式都不可能时则可以‘上山。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又一次深化,提出了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将“上山”与夺取政权联系起来了。
8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瞿秋白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会 议。会议讨论了湖南问题,决定改组中共湖南省委,由毛泽东、彭公达 与中共湖南省委商选新省委名单报告中共中央。会议批评了湖南省 委(夏曦为书记)不应主张湖南组织一个师的军队尾随南昌起义军南 下广东,而应使湖南形成一个广大基础,将革命力量扩大到全省。在 批评中,毛泽东指出:“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 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 期,更需要武装。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个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 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毛泽东的这个发言,则进一步反映出他“上山”思想的坚定性。“纵 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在这种坚定的“上山”思想指导下,毛 泽东随即起草了一份《湘南运动大纲》。他在大纲中提出一个构想:“以 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 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
对此,李维汉曾回忆说:“毛泽东曾提出了一个湘南暴动计划,他 (毛泽东)认为即使武装起义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该上山。”
毛泽东当时的设想,是在湘南造成一个以汝城为中心的割据局 面,以一师的兵力去推翻和夺取敌人统治的湖南省政府。在当时的形 势下,具有这种魄力、胆略的还只有毛泽东。后来因情况变化,他的这 一设想未能得到实施。湘赣边秋收起义前后,他的“上山”思想就显 得更加明确、坚定和自觉了。
“上山结交绿林朋友”。谭震林同志回忆说:“八七会议上,毛泽 东同志批判了陈独秀的错误路线,主张党独立地领导中国革命,以武 装斗争推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他指出,民众运动没有枪杆子是不 行的,须知政权是枪杆子里出来的。当时,根秋白曾要他到上海党中 央机关工作。他回答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販,我要上山结 交绿林朋友。”
钟期光也回忆说:1927年8月中旬,“在杨家煅和平江黄金洞交 界的地方,在一个小屋里,毛主席跟我们十几个人讲了话。毛主席说, 我们的人不多,但我们要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人是最宝货 的,要千锤百炼,要能走路,并说了上山为王的典故” 。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饶有兴味地听 取了安福县农民自卫军负责人王兴亚介绍赣西宁冈、遂川两位“绿林老庚”袁文才、王佐的情况。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在秋收起义的准备阶段中,毛泽东曾考虑 过秋收起义的退路问题。起义成功固好,倘若失败则应上山与绿林交 朋友,搞武装割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后,立即与 当地的两位“绿林头目”-一袁文才、王佐交上了“朋友”,这绝对不是 偶然的。以后的事实也表明,正是依靠这两位“绿林朋友”的鼎力相 助,才顺利地在罗霄山脉中段站稳了脚,初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当然,在秋收起义失利之后,这种“上山结交绿林朋友”的想法,也是敌人逼迫出来的结果,正所谓“逼上梁山”。
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到秋收起义部 队遭受严重挫折时,开始出现一次质的飞跃。即从“上山结交绿林朋 友”对“上山”后依靠力量的思考,到上山要干一番事业、以“革命的山 大王”来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
对此,何长工曾撰文回忆说:在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主张“上 山当山大王”。当时,有些人不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意见,觉得革命革 到上山做大王去了,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同志耐心地说服大家。他 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张、有 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 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到 了井冈山以后,就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地区有王佐、袁文才两支 农民武装……当时不少人主张用武力消灭他们。毛泽东同志不同意, 他说,谈何容易,你们太狹隘了,肚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 呢,历史上有哪个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了!我们要团结、改造 他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办法”。
可见,毛泽东的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思想,并非一般人所说的上山当“绿林”、“响马”,更不是什么“落草”、“藏匿”。毛泽东是在熟 谙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占山为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 这种“上山”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中国革命的一条独特的道路。
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 思想。当年随毛泽东上山、解放后成为我军高级将领的朱良才,在回 忆毛泽东讲到上山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关系时说:“毛主席打了 一个通俗有趣的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屁股一样。因为 一个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老是走着,老是站着,定然是不会持久的。脚走酸,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荷了根椐地,才能够 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胜利。
中国革命正是靠着毛泽东这个“革命的山大王”,才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
“上山”思想的实质与意义。“上山”,是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前 后的三个月中提出和形成的重要思想。“上山”思想的实质,就足将 革命工作的重心,从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坫较 薄弱的农村山区去。
从“马日事变”后到秋收起义前毛泽东的历次发言和讲话猾,他 提出的“上山”思想蕴含着三个当时革命斗争急需解决的问题:一逛 注蜇军事斗争,组织革命军队;二是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三 是上山结交绿林,造成军事基地,即革命根据地。这三个蕋本问题的 思考,构成毛泽东“上山”思想的科学内涵。
“上山”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上山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
秋收起义失利后,工农革命军如果继续坚持攻打长沙,那么,必将 是以卵击石,造成全军覆没。中国南方的广大山区,地处偏隅,交通闭 塞,“山高皇帝远”,敌人鞭长莫及,借此积蓄革命力撒,休养生息,徐 图发展,然后重振旗鼓,相机夺取政权,乃是万全之策。后来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上山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大革命失败后,特别是秋收起义遭受严重挫折后,是继续在中心 城市搞暴动,还是到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去,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抉择。“上山”,即是这个战略转折的开始,就是向 农村进军,在农村山区找一个立足点,把进军与退却结合起来。革命 军主动退到山区去,是为进一步在广阔的农村和山区进行长期的武装 斗争。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第三,上山为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农村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迈出了第一步。
上山,固然是被强大的敌人逼出来的行为,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历史经验探寻出来的成功之举。倘若不“上山”,就不会有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就没有“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实践的 产生。正因为把革命的武装力量引上了山,才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设想付诸实施,并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过程中,探寻出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随着形势的发展,不仅毛泽东率领的革命武装上了山,后来朱德、 彭德怀率领的主力部队以及地方武装也上了山。湘赣边界的山区,保 存和集聚了一批批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精英,蕴藏着中国革命的火种。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山”之举,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