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敌人“会剿”井冈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边界红军总部。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都感到事态的严重。敌6个旅18个团之众即将扑来,而我红军充其量只不过4个团,兵力悬殊太大了。红军的领导者们无不镇静地思虑着破敌之策。
这时,中共中央“六大”决议等许多重要文件送至边界。为此,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商议,决定:立即召开军队与地方党的联席会议,传达“六大”决议,研究迎战方略。
1929年1月4日,“由前委召集四、五军军委、CP、CY特委常委及宁冈、永新、遂川、酃县、莲花县委、茶陵特别区委及四军二十八团、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二营及五军五个大队的代表”的联席会议在宁冈县柏路村横店召开。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袁文才、王佐、何长工、谭震林、陈正人等6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传达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决议;2.通过前委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3.讨论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如何迎击敌人的“会剿”。
在讨论如何迎击敌人的“会剿”时,与会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主要分歧意见有:有的主张凭险死守,有的主张到湘鄂赣去,有的主张到湘南去,有的主张到赣南去。
毛泽东在会上发了言。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在当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凭险死守不利于我,且敌来势汹汹,表现出下了极大的决心,加上寒冬季节已到,我军物资菲薄,虽有群众援助,但难以取胜。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又不能放弃。要保住经营年余的井冈山根据地这块红色政权,不能死守,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钻敌人的空子。敌人从这边打来,我们就从那边打出去,迂回敌后,使敌人穷于应付,求得在外线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破敌人的“会剿”;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计划,影响边界,以解井冈山之危。
毛泽东的主张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成。会议既否定了据险死守而不能解决经济困难的消极防御观点,又反对了主张全部转移而不要根据地的逃跑主义,一致赞同毛泽东提出的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实行“围魏救赵”。
会议决定:红四军和红五军进行混合编制,五军三纵队编为四军三十团。彭德怀任红四军副军长兼三十团团长,滕代远任红四军副党代表兼三十团党代表。由彭德怀率领红三十团和红三十二团防守井冈山;红四军大部出击赣南,吸引敌人,返身从敌后打来,共同“破围”。
为什么决定红四军出击赣南呢?考虑到湘鄂赣边界距大城市较近,位于武汉、长沙和南昌中间,东有赣江和南浔铁路,西有湘江和粤汉铁路,北有长江天险,南有株萍铁路,敌人运动方便,地区狭小,红军不宜前去。湘南敌人兵力强,易于聚集,群众斗争尚未恢复,因此也不宜前去。而赣南却比较适宜,一是山区路近;二是物资丰富,有足够的经济给养力;三是距大城市较远,敌人聚集困难;四是赣敌战斗力较弱,外省军队地形人情不熟;五是赣东北有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吉安东固一带有江西红军二、四独立团,可以相互配合和策应;六是中央6月4日来信中,亦有向赣南发展的指示。于是,会议在认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去赣南最为适宜。“访问陈伯钧记录”,1962年4月28日,内部馆藏资料。
柏路会议于1月7日结束。会议期间,毛泽东还召集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王怀、龙超清等人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就“六大”决议案中关于“杀戮土匪首领”问题(因袁文才、王佐在场,毛泽东省去未念,说:“休息一下”),对袁、王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讨论。会上,王怀、龙超清主张杀袁、王。毛泽东提出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机械执行上级指示的意见,认为袁文才在大革命中就是党员,不属“土匪”之列;王佐参加红军后,表现积极,也在斗争中加入了党的组织,因此袁、王都不能杀。到会的大部分同志都赞同毛泽东意见。毛泽东“做了许多工作”。“最后,会议决定不杀袁、王。”陈正人:《毛主席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伟大实践》。
柏路会议后,边界各县党组织,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动员,会同部队再次加固了工事和挑粮上山,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资准备。
柏路会议采取“攻势的防御”战略,是积极的策略,也是切合当时实际的策略。后来的事实证明,假如红四军不主动撤出,后果是难以想像的。虽然红四军出击赣南后,由于情况的变化,未能实现“围魏救赵”的计划,但红四军在赣南闽西一带,经过多次战斗和艰苦工作,逐渐开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因此说,柏路会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会议。当然,当时柏路会议采取这一策略,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给养和打破敌人的“会剿”,以解井冈之危。
有人说:“上山伟大,下山也伟大。”此话不无道理。从另一角度说,上山是创新,下山也是创新。红四军下山出击赣南,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创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