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五、古城定策

2018-07-27
27 2018-07

09:17

在莲花县城确定转兵井冈山后,毛泽东心中明了,目前各种事项当中,有两件最为紧要,就是稳定部队军心和尽快联络上“山大王”袁文才。一般常理,地方上的绿林豪强分外警惕外来力量,生怕被“鸠占鹊巢”。虽然听说袁文才已是共产党员,但这个绿林出身的“山大王”是否同意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谁也难料;所以部队一到三湾,毛泽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袁文才写信,要何长工找人送往井冈山茅坪。


何长工找到的送信人,是三湾村的青年党员李立,他与叔父李长俚黄昏动身,连夜赶往70里外的茅坪。


已经三天过去,李立叔侄早从茅坪回来,说已把信送到,但是未见来人接头。毛泽东不由担忧起来。当然,前委书记无从知道,他的信在袁文才的营寨里引起了一场纷争。


连日来,袁部的营寨里气氛紧张。侦探队探得一支上千人的队伍驻在三湾,不知是何方军队?就在9月30日下半夜,三湾的两个农民打火把赶到,送来了“袁文才同志亲启”的信。熟睡中被叫醒的袁文才看完信,目光落在“毛泽东”的落款上,如坠云雾之 中,好一会才传下“各头领议事”的话。


片刻,农民自卫军的大小头领赶到,袁文才将来信念了一 遍,众人面面相觑,只有司书陈慕平高兴地说:“毛泽东我认识! 去年秋上我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主办人就是他。毛泽东 是党的中央委员,前不久的秋收暴动就是他领导的。”


“原来是这个人。”袁文才说罢,问大家:“毛泽东说来这儿和我们搞什么武装割据,不知道怎么个搞法。这事你们意下如何?”

众头领议论一番后,一致认为不要理睬,免得吃亏上当。陈慕平一听叫了起来,当即提出愿替袁大哥走一趟,去三湾看看是不是毛泽东。袁文才觉得有理,提议叫上宁冈县的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一道去。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龙超清等人隐匿在柏路的 梅树山,第二天下午才找到他们。龙超清与党员龙国恩赶到茅坪 已是晚上了。10月1日,三人动身,当晚住在棋子石,10月2日下午 1时赶到三湾。


毛泽东在杂货铺等得焦急不安,忽听陈皓团长派人来报,袁文才的代表来了。他快步赶往钟家祠的团部。刚一进门,陈慕平就认出他来。毛泽东也记起对方,不觉大喜。双方坐下,陈慕平将 袁文才的亲笔信递给毛泽东。打开一看,只见细毛边纸上写道: 


毛委员:

敝地民贫山瘠,犹江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敬礼 

袁文才叩首


毛泽东看了后,微笑中略带芷色道,文才同志何必来此客气的一套,这不是他对我们的逐客令吧!”

陈慕平听了心中暗暗称奇:毛委员果然不凡,一下就被他看穿了。于是坦诚说道:“让你讲对了。但这不是袁大哥的初衷,不然怎么派我们到三湾来?”


毛泽东颔首道:“作个客套之辞没啥关系。我们知道,文才既是党内同志,就不会将工农革命军拒之山外,是吗?龙超清同志, 江西省委写信要我们来,说宁冈有党的组织,想必是你老弟了。”


龙超清惊喜地说:“原来是这样!省委对我们的情况当然熟悉了。”


毛泽东笑道:“好啊,现在找到了你们,我们就放心了。”


陈慕平携来的袁文才亲笔信,是1989年在民间发现的,经由袁文才的妻弟、89岁的谢翔龙辨认,证实确系袁文才亲笔所写。


毛泽东心情愉快地陪同三位客人吃过中饭,要陈皓给每人送一支马枪,让他们回去转告袁文才:工农革命军明天就前往宁冈。


10月3日下午,工农革命军从三湾开到宁冈北陲的门户—— 古城,在这个千余人的小镇驻扎下来。4日至5日,前委在镇上的 联奎书院文昌宫内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营以上党员干部40多人。


毛泽东之所以在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是想就立足井冈、 实行武装割据的方略,形成最后决议。在莲花县城决定转兵井冈,虽定下总的原则,但由于没有与袁文才接上头,不详“山大 王”的态度,是否能在井冈山立足,当时难以决断。对于这样的重 大决定,毛泽东知道,需要通过党的会议形成决议,让党员干部 们思想上明确,行动上支持。


这次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是作了记录的。何长工回忆说:“这个记录在长征途中丢失了。”现在留下来的主要是何长工、谭 震林、陈伯钧、赖毅、杨梅生等人的回忆,内容大同小异。真正参加了会议的是何长工。何于1960年2月回忆说,古城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二是讨论和确定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


毛泽东在会上较为完整地总结了秋收起义以来的失败教训,特别是在芦溪的山口岩,第三团由于没有派出尖兵搜索前进,大部队与萍乡之敌遭遇,被动挨打。与会者也对第一团金坪 失利、第二团浏阳城几近覆灭,从战术角度进行了批评。


接下来,毛泽东报告文家市变计和莲花决定转兵的详细情 况。他从接到中共江西省委的密信讲起,结合退到湘南汝城去的 军力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湘赣边界没有敌人的正规驻军等现实, 阐明了两次变策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毛泽东诚恳地说:人往髙 处走,水往低处流。義也不是脑子糊涂发昏,放着好地方不去,偏 要带着大家到这井冈山来。这井冈山我在过去听别人讲到过,后 来在张家湾的军事会议上又听王新亚讲到。看来的确是个屯兵的好地方。我们现在到这地方来,实行武装割据,形成一个政治局面,将来任何一个省发生暴动,我们一样地可以赶过去嘛。


毛泽东又以《水浒》打起比方来:军事上的进退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找到一个比汝城更有利于我们的地方,有么子不好? 《水浒》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法子;我们 到了井同山这样的地方,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的。历朝的封建统 治者,有哪个对付得了山大王呢?我们到井冈山来是当革命的山大王,红色的山大王,这不是很好的么?


此时的毛泽东精神激奋,存于心中的万千思绪犹如一股山泉喷涌而出。他的一番宏论,让不少干部听得心胸豁然开朗。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由龙超清介绍宁冈与湘赣边界的各方 面情形,从地理位置到经济条件、共产党的政治基如等,讲得非 常详尽。干部们听了都觉得,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的确 具备了实行武装割据的有利条件。这里山势险要,路扼两省边 陲,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易于屯兵;又远离南昌、长沙、武汉这样 的大城市,是反动统治势力薄弱的地方,而工农革命军在这里的 政治影响,却能波及两省和长江中、下游。这里在经济方面,湘赣 边界粮食可自给自足,盛产的米、油和竹木可供军需;至于政治 条件,这一带在大革命时期是工农兵士群众大大起来过的地方, 各县普遍建立了工会、农会,共产党的组织也有坚实基础,地方 武装有受命于党的袁文才农民自卫军。这种情形与江西省委在 密信中写到的是一致的。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大多数与会者赞同毛泽东的主张:在湘 赣边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余洒度和 苏先俊则对这样的决策持有一些疑虑,表示了不同看法。不过, 他俩的态度并不能对会议形成多大影响。


能够印证古城会议决策的史料尚有两个。


成于1934年的《毛泽东落草井冈山》一文是这样写的:“工农 革命军到了宁冈的升乡(古城旧时的地名),在那里来了井冈山洞寨主袁文才的代表,……毛仁兄召集所有的党员同那些代表 开了一个党的联席会议。毛仁兄说:‘袁文才同志是非常革命的,|他经营此间已有多年的基础和经验,我们决定和袁同志在一 起。“到这时候,毛泽东才落草井冈山。”


1931年8月10日的江西《民国日报》,刊有宁冈大土豪陈家骏等人所写的文章,文内写道:“民国16年10月间,毛泽东突自萍乡败来,始占县之中心古城街,……闻当时毛之主张,尚抢先广东发展,无奈一因湘军过于猛击,关难往返;二因袁匪欲借其为保障,百计勾留;三因毛之部下人马枪支不过千余,至观井冈山之 险,固是以守,于是伏机始定。”


古城会议,确定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创建政权,营建 革命的根基之地,在党内更大的范围作出最后决策,这是莲花宾 兴馆前委会议的转兵决定进一步的发展,由此表明,引兵井冈的 决策有一个渐进过程。

古城会议讨论到了工农革命军如何对待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问题。初时有一些与会干部,尤其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 主张用武力对付,趁早打掉他们,以免日后产生祸患。


毛泽东不赞成这样做,极力主张对袁、王采取依靠、团结的 方针。他对袁、王及其队伍作了阶级分析,指出完全可以将他们 争取过来成为革命力量。依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实力和处境,不依 靠袁文才、王佐的帮助,是难以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毛泽东明 确地说:“这两个4山大王’是我们的盟友,大家一定要搞明白。” 毛泽东的阐述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使那些提出“武力对付”的干 部思想转过弯来,赞同前委书记的主张。


陈皓、张子清等人在会上提出工农革命军应该选择一处地 方“安家”。毛泽东问龙超清:“你看何处为好呢?”


龙超清稍加思考,说道:“还是以茅坪为好。”接着他对茅坪 的地理位置、群众基础等情况作了介绍。茅坪的优越条件,一是既可前出新城、古城、龙市等地,又可后退桃寮、大小五井山地, 进退自如,安全;二是袁文才经营多年,群众根蕋深厚。


龙超清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干部的赞同,少数人担心袁文才不同意工农革命军把家安在茅坪。


毛泽东缓缓地说:“是啊,我们在井冈山立下足来,大小事情 都牵涉到袁文才。我还没有与他见面,很想明天就与他相见,落 实这些事情。”他扭头望着龙超清,“请你辛苦一下,今晚就到茅坪去,告诉袁文才我很想见他。”


龙超清点头应诺:“我去通报、安排。”

上一篇:四、神奇的改编

下一篇:六、旗帜插上井冈山

cache
Processed in 0.00894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