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井冈山精神 > 《井冈山精神》第四章艰苦奋斗攻难关 一、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井冈山精神》第四章艰苦奋斗攻难关 一、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2019-08-21
21 2019-08

16:22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当年,井冈山条件十分艰苦,国民党军队反复进攻和严密封锁,军民面临的处境极为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多次反“进剿”、反“会剿”的胜利。秋收起义失败,部队来到农村山区,部队给养非常困难。如何在农村环境下让这支部队生存下来,这是工农红军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从经济上克服困难,让部队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我们部队需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国民党和地主武装对工农红军的军事斗争不断,在战争环境下工农红军所面临的经济困难非常严重,如何在缺衣少药的处境 下坚持斗争,采取什么办法来克服困难,共渡难关,这是党和红军面临的除军事斗争之外的又一个重大考验。

一、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井冈山根据地高山和丘陵占全境总面积的85%,红军的作战、行军、发动群众、建党建政、休养生息,无一离得开山区。连绵不尽的群山和崎蜿蛾的小道,率先向红军指战员发起了挑战。经济落后,生活艰苦,更锤炼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信仰、胆略、气概和毅力。可以说每个人上山之始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物质生活之艰苦。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工作、生活,红军战士们赢得了挑战的胜利,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磨炼出了坚强的意志。由对大山的畏惧到打仗能爬山,再到热爱井冈山;由缺油少盐、南瓜充饥的窘迫到高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豪迈歌谣,便是他们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充分体现。

由于交通非常不便,边界的经济仍然是一种封建闭塞、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边界的经济本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区域,自耕农甚多,日常生活程度颇低。……因为地处边陲的原因,受资本经济的侵蚀颇迟,洋货业在市场不甚发达,有些地方的交易还是‘日中而市’的逢圩办法。” “人民多务农,商人及读书的占极少数。” “农民在红军未来之前,除遂、酃、茶、莲之大部外, 颇觉安居乐业,有天下太平的气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的经济,有些地方还停留在杵臼时代。”边界各县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也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处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状态。因地域的关系,宁冈的砻头、古城和永新等地较之宁冈的茅坪和遂川的黄坳、小井微有不同,“茶、酃、永新各县要较进步,宁冈、遂川要较落后。平地与山上又不同,平地的进步些,山上的落后些。笼统地说,边界的经济较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

秋收起义部队“自从到达井冈山以后,情形就大大改变了。因为红军经济唯一的来源,全靠打土豪;又因对土地革命政策的错误,连小资产阶级富农小商也在被打倒之列;又以大破坏之后,没有注意到建设问题,没有注意到经济恐慌的危机,以致造成乡村全部的破产,日益激烈的崩溃。加之反动派又厉行经济封锁政策,货物金融彼此不能流通,生息困难,生〈坐〉之待毙,需用缺乏,供不应求。年年农民的丝、木、茶油、米粒、花生、鸦片等生产品不能运出卖钱,而需用食盐、棉花、布匹等日用必须物品,亦无法取得。生息停滞,有溃败而不可收拾之势”。

尤其是在朱毛会师以后,军队骤然增加到万余人,部队给养严重不足,加上国民党对井冈山严密的经济封锁,任何外来的物质都无法运入井冈山,井冈山的物质产品也无法运出去,导致经济极为困难。“割据区域内,与外间消息隔绝,油盐布匹药材等不能输入, 农产品不能输入,农民感到困难,不能耐久奋斗。” “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 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 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 这种困难,在全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当然是不能免的,但这种困难比较地解决,就是使生活比较地好一点,特別是红军的给养使之比较地充足一点,则是迫切地需要的。”“军用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寒冬季节,“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井冈山时期红军官兵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生活异常的艰苦。时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1929年2月25日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记载得非常详细:“红军中的生活与经济是非常之艰难的。拥有数千之众,每个月至少要1. 5万元作伙食费, 米还是由当地筹办的,经济的来源全靠去打土豪……红军中的薪饷,早就废除了,只有饭吃,有钱的时候发一二块钱的零用钱。最近几个月来,不仅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这个经济问题,要算红军中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具体表现在:

粮食缺乏。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后,得到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他们开仓放粮,接济部队。千余人的部队,按照每天1.5斤粮食,个月要4.5万斤,当时解决粮食的办法一方面是袁、王的救济,另一方面主要是靠打土豪获得粮食和物资。“我们的正常粮食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我们手里有枪,当地有公开的或秘密的组织,他们一报信给我们,我们就派出一支部队去打土豪,老话叫‘吊羊’、‘绑票’,这样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物质。”

1928年4月,朱德、陈毅部队上山后,上万人的吃饭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湘南部队来到井冈山会师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多了,有三个师九个团,加上妇女和娃娃,近万人。这个阶段,我们的粮食又成了大问题。于是,粮食不够,就用红米饭、南瓜等来代替,常常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有时还要靠野菜充饥。据刘显宜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每人每天只有三分钱的伙食费,天天吃的是南瓜。”现金没有了,部队很难筹到钱,朱毛会师之后,“四军人数如此之多,每日菜金节俭需要现洋700元。湘南各县焚杀之余,经济破产,土豪打尽。朱部自2月抵耒阳时起,即未能筹到一文,仅靠卖烟土吃饭”。韩伟也说:“当时红军的指战员都一样,吃的是红糙米、南瓜,有时还把红薯南瓜切成丝晒干合起来吃,有时吃这样的东西也很困难,一天只能吃一两顿。南瓜汤里既没有油,也没有盐,很难吃下去。

为此,1928年5月,毛泽东就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向湖南、江西两省省委和党中央呼吁:我们在井冈山上吃饭太难,山上粮食万难。一般的战士生活困难,连伤病员也不例外。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湘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了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于为继。”陈伯钧在《从古城会议到八月失败》中回忆道:“当时的伤病员每天只发了三分油、盐、 柴、菜钱,发七天就得拖十天。”“有时三个月闻不到肉味。” “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每人只有一两件单衣,一床毯子,白天披在身上当衣服,晚上加上禾草,又当被子。”

缺衣少布。井冈山的冬天特别寒冷,在零下五六度,战士们还是穿着两件单衣。晚上睡觉没有棉被,大家就把稻草铺在地上,战士们相互拥挤到一块取暖。实在冷得无法人睡,就起来烤火,烤暖了身子再去睡,或者干脆起来操练、跑步。韩伟说:“井冈山的冬天很冷,战士们还是穿两件单衣,后来搞来一点儿棉花,又缺少布, 战士们就在两层单衣里夹点儿棉花,拿针缝一缝穿上。晚上睡觉也没有被子,盖的是稻草,晚上睡觉的时候连人都看不到,因为人都钻进稻草里去了。在那寒冷的冬天,战士们脚上没有鞋子穿,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当时打草鞋没有麻,大家就把稻草捶软,搓成网绳,再打草鞋。”在井冈山时期,要得到保暖的衣服和被子是非常困难的,有的时候甚至连衣服破了都找不到布来缝补。朱良才回忆道:“井冈山的冬天非常寒冷,可是我们都穿着单衣。拿我来说吧, 一条长单裤,因为连续战争,不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起来一身,睡下一铺,早已破的不像样,要补又找不到布,只得挖东墙补西墙一撕了裤腿补裤裆,撕来撕去,结果把一条长裤变成了短 裤。”刘显宜回忆说,“在冬天,我们没有被子盖,有时候能搞到一条由两层布做成的夹被算是不错的了,即使这样的夹被,我在开始还没有,后来在打土豪时缴到了一些,经过党代表分配给我一条。冬天我们两个人合在一起睡,上面盖一条,下面垫一条,夹被里面塞进干稻草,有时候实在太冷了,我们就起来烤火”。夜里战士放哨也是经常穿着单衣,生活十分艰苦。“(我们教导队)学员穿的衣服是各式各样的,有的穿军衣,有的穿便衣,有的穿长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人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穿脏了,选择暖和一点的天气,洗一洗。冷了找点重体力劳动干或烤烤火,衣服一干马上穿上。衣服破了,没有布补,只好扯下袖子补背襟,扯裤管补裤裆,结果袖子越穿越短,背襟越穿越厚。”

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吓倒这些聚集在井冈山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相反,他们却高扬起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唱出了一首至今都感人心扉的歌谣:

井冈山的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味好香

餐餐吃的精打光

干稻草来软又黄

金丝被儿盖身上

不怕北风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梦乡

缺医少药。井冈山时期,没有像样的医院,战士们就亲自动手,建设小井红军医院,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朱启正是医院建设的工程师,负责设计与施工。医院的建设者除了四军留守处全体人员外,连病号、老人、小孩、孕妇等都参与了建设医院的劳动。曾志在《回忆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一文中写道:“我当时虽已怀孕7个多月,但也跟着大家一起抬木头。男同志力气大,他们抬头,我们抬尾,重量都压在他们身上。下山时两只脚踩在新砍下来的树枝上,迈一步都很艰难。后来干脆将木头放在地上顺坡溜下来,到了平地再抬着走,一直抬到小井。”龙开富在《在毛委员身边的日子里》的回忆文章中,也提到了建医院之事:“我们还在山上(小井)建了红军医院,是战士们自己动手建的,我也参加过扛木头的劳动。”建设医院缺少资金,战士们就自愿把自己的“伙食尾子”捐出,一共捐献了大洋1000元。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共32间房间,约900平方米。据萧明在《回忆红军医院》中的叙述,“当时的楼板是很粗糙的,屋顶也是杉皮盖的,没有倒板,从杉皮的缝隙间能看到天”。尽管如此,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有这样一所医院,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医院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生奇缺,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碘酒、盐水与酒精也时常缺乏。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现在医院总共有八百多人。湖南省委答应办药,至今不见送到。”对于缺医少药的情况,杨至诚回忆说:“在井冈山,不仅粮食困难,医药同样是困难的。中药都用不上,那时伤病员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在红军中感觉困难的,就是伤兵问题。作一次战就要损失一次,就有伤兵,医院伤兵多的时候到过五六百。伤兵的问题,就在医药和待遇,可是医药很缺乏,虽然也有中药西药处,但医生很少,且手术不好,药又不多且不好,所以打伤了没有药诊,的确不足以鼓励来者。本来伤兵应该要待遇特别好一点才对,可是在经济困难伙食都难以维持的时候,待遇要好的话是办不到的(最近自己造了三栋房屋作医院之用,名红色医院)。伤兵住的地方,都是民房,人又多又肮脏,吃的是老南瓜老米饭,殊觉可邻(怜),这事影响红军的作战能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为了解决药品短缺问题,除从敌人那里缴获一些药品之外,都是自己用土办法解决。时任小井红军医院看护班长的王云霖在《回忆井冈山上的红军医院》中说:“比如治疗用的凡士林,就是用猪油代替”,“没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来煮医疗器械,土法消毒”, 或者是用食盐水消毒,食盐紧张,就改用金银花作为消炎的代用品。解决药品极端缺少的另一个方法是组织当地中草药医生和群众上山采药。采药时,一般由懂行的人先采集标本,然后大家照样子去采,当时采集的有紫苏、黄连、鱼腥草、金银花、紫金牛、凤尾草、南天竹、钩藤、土茯苓、木通、首乌、麦冬、接骨草、车前草、土黄柏、五瓜皮、厚朴、海金沙等100余种草药。医院又组织人员将采集的草药洗净、切片、晒干,后做成煎剂或研粉做丸,如薄荷、抗疟丸、赤痢丸、感冒丸、散血丹、伤风止咳散等。医院为此还总结了许多治疗伤病的有效偏方,并且编写了药书。

医疗器械的短缺问题,也是采用土办法来解决。比如,探针是竹子做的,长的有一尺左右,一般六七寸长;消毒用的盒子是自制的,他们把大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再把中间的节疤削掉,破成两半,再把中间的一部分削掉一些,做成盒子样的用具,用来消毒。镊子也是自制的,即将竹子削成很扁的薄片,再放在火上一烤,把它一弯,就成了镊子。一块普通的绷带,他们都是洗了又用,用了又洗,从来舍不得轻易丢掉,直到最后完全不能用为止;在没有纱布时,就用土布代替纱布。据吴树隆回忆当时红军医院在医疗器械 短缺下做手术的情景说:“当时做外科手术时,没有骨锯,就用木匠的小锯子,是那种细齿的小锯子来做断骨手术;没有手术刀,就用杀猪刀来开刀。尽管条件这样差,可是伤病员来了一批又一批。

如此简陋的医疗条件,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针对医生极其缺乏的情况,医院就找来当地一些懂草药的土郎中来解燃眉之急。当时,在战士中流行一些皮肤病,吃中药也不行, 没办法治。后来,当地郎中就传授一些土办法,或擦或服,效果还真不错。医治感冒也是用土办法,就是用一个小碗放上酒,再放一节葱,用火烧,然后把衣服脱光,两手蘸着酒往身上猛擦。然后再用被子盖起来,睡一睡,让他发汗。一出汗,感冒就治好了。时任红四军红三十一团二连连长张宗逊回忆道:“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消毒品和麻醉药品,就用纱布或棉花塞进伤口里,用竹子 (像织毛衣的针)往里捅。这种换药的方法,实在痛得很。能够搞到一点碘片冲上开水消毒,那是最好的办法了。我当时是伤了大腿。

开始在茶陵时,请来中医,用什么冰片、鸭毛洗伤口,还说鸭毛最干净,治了许久,花了不少钱,不见有什么效果。以后到茅坪,医院里的医生就用纱布、竹片、碘片洗伤口。医生每天用竹片捅到伤口里,把旧纱布拿出来,换上新的,换药时痛得难忍,总不见效。后来请来本地的一些草药医生,也不知用的是什么草药,有草根、青草、树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后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弄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为了尽快解除井冈山上伤兵们的痛苦,毛泽东向上级汇报时,说:“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

除了医疗上的缺乏,当时连一些日常用品和枪支弹药也非常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因此,到了寒冬腊月,战士们还是穿单衣放哨,因为没有布料和棉花,无法为战士添置棉衣,大家只能忍受寒冬之苦。频繁的战斗,战士们手里的武器也是非常简单,枪的数量不多,即使有,子弹也很少。据粟裕同志讲,当时一支枪一般只有三发子弹,有五发子弹就算很多了! 打起仗来,三发子弹怎样使用呢?冲锋前打一二发子弹,都是打排枪,接着就是冲锋,第三发子弹要留着打追击时用。更多的参战人员的武器是鸟铳、镰刀、大刀、梭标、铲子等。很多武器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过来的,大炮基本上没有,缴获敌人的也大多是烂的, 无法使用。如此简陋的武器,对红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井冈山军民经受着战场上流血牺牲和日常生活中被冻死、饿死、困死的考验,他们以超人意志战胜了不可想象的折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美诗篇。



上一篇:《井冈山精神》第三章实事求是闯新路 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下一篇:《井冈山精神》第四章艰苦奋斗攻难关 二、野菜很苦,但有丰富的政治营养

cache
Processed in 0.009017 Second.